5月20日,知名教育家顧明遠先生在“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研討會上的分享,引發了一場關于教育革新與技術角色的深度討論。然而,細品之下,我們不禁思考,這場討論是否過于樂觀地將人工智能視作教育難題的萬能鑰匙,而忽視了其可能的局限與潛在的陷阱?
一、教育觀念:革新還是口號?
顧先生強調教育者需從教育者轉變為學習者,這無疑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重要更新。然而,這一提法并非人工智能時代所獨有,而是教育進步的長期追求。問題在于,盡管理念更新頻繁被提及,但在實際操作層面,如何具體實施、評估這種轉變的成效,以及是否真的通過人工智能就能實現,都缺乏深入探討。教育觀念的更新,似乎成了口號式的重復,而未觸及人工智能時代教育本質的挑戰與教育者心理結構的深層次調整。
二、個性化學習:愿景與現實的鴻溝
個性化學習,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最吸引人的應用之一。顧先生提到的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學生定制個性化方案,理論上極具吸引力。但現實執行中,個性化學習面臨的不僅僅是技術障礙,還有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算法偏見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保證個性化不走向極端的個體主義,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化功能,以及集體學習、合作精神的培養,是值得深思的。
三、教育生態的復雜性:技術能否全然駕馭?
教育生態的平衡,涉及手段與目的、傳統與現代、虛擬與現實的協調,顧先生的三點建議切中肯綮。然而,他似乎過于樂觀地看待了技術在平衡中的作用。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雖能優化某些環節,但教育的本質——心靈的培育、情感的交流、價值觀的塑造,這些非技術所能替代。技術的介入,有時甚至可能加劇教育的不平等,如城鄉、經濟條件不同導致的技術獲取差異,反而擴大教育差距。
四、案例與實踐:科大訊飛的啟示
科大訊飛等企業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實踐,確實展現了技術賦能的潛力,但不應止步于表面的效率提升。我們應批判性地審視,技術進步是否真正解決了教育的核心問題,還是僅僅為現有體系披上了科技的外衣。比如,智慧黑板雖好,但它是否真的促進了學生深度學習,還是僅僅改變了教學的形式?
超越技術的教育思考
概括起來講,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無疑提供了新的可能,但其作為解決方案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同樣顯著。教育的未來,不應僅僅寄望于技術的單向度革新,而需回歸教育的根本——培養完整的人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面對人工智能的浪潮,我們應更加審慎地思考如何在保持技術熱情的同時,不丟失教育的人文關懷,不讓技術進步掩蓋教育的真正挑戰。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教育的未來探索中,找到既不失傳統智慧又融合現代科技的最佳路徑。
5月20日,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蒞臨訊飛考察指導,并出席“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主題研討會。顧明遠先生指出,人工智能的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教育的發展,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但其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他強調人工智能應該在助力個性化學習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通過學生的學習數據、愛好和習慣等設計個性化學習方案。此外,顧明遠還指出,“人工智能+教育”的未來發展需要處理好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關系以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他強調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與學生一起學習。最后,他祝愿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核心觀點
-
顧明遠先生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在推動教育的變革,改變著教育的思維、教育的目標、教育的方式,最根本的是改變著教育的生態。
-
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如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已能賦能教育的很多方面。
-
認識人工智能技術對于教育人非常重要,應了解其賦能教育的優勢和風險。
-
人工智能技術應在助力個性化學習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更好地賦能學生的全面和個性化發展。
-
在學校中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需處理好手段和目的的關系、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關系以及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