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秘境”課程的設計與實踐
(一)打破學科邊界,融合有效資源,打造“秘境”課程
一是聚焦學科素養,實現學科統整。學校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11門學科,每位教師根據學科素養梳理每一冊教材中的重難點知識,構建學科知識樹,篩選出適合開展跨學科學習的學科內容。學校還組織年級骨干教師以及心理教師專業團隊,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記錄、電話調研等方式精準分析低、中、高各年段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最后,學校課程中心將學科素養與年段身心發展規律相結合,確定跨學科學習中核心素養的可實施性研究。
二是融合校本資源,實現文化育人。學校充分挖掘漢水文化的內涵,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了一批具有文化涵養的學習場域。課程研發組教師提出將秘境打造成一間間微縮城市,更能激發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的興趣,確定了漢江流域的漢中、安康、十堰、襄陽、仙桃、武漢六座城市作為秘境場景。每一個場景的布置都與這座城市息息相關,漢中與油菜花海緊密聯系;安康是中國的硒谷;武當山是道教的發源地;襄陽最著名的是古隆中;仙桃是體操之鄉……豐富的校本資源為秘境課程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三是拓展本土資源,實現全面育人。學校課程中心、德育中心將學生假期博物館實踐活動歸類、整合,找到學生的興趣點,并有機融入到秘境課程開發中,其中荊楚文化中的青銅禮器引發了課程組的關注,青銅是體現遠古歷史前進的力量和命運的藝術,體現著社會的文明與發展。學校將漢江源頭的蔡倫紙文化和青銅禮器相結合,打造了以紙為主題的學習空間。湖北的氣候、地理條件優越,適合草藥植物的生長,如:艾蒿、薄荷、迷迭香、萱草、白芷等,醫圣張仲景在漢水流域救死扶傷。學生可以通過種植、實驗、解密等形式開展跨學科學習。拓展本土資源,讓學生的學習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全面育人。
四是調研密室模式,實現精準育人。經過對學生的調研,密室這種方式是學生喜歡的游戲方式。課程選取了角色扮演+劇情的密室模式,同時在技術運用上加入了傳感器、聲光電等智能系統,讓場景與游戲更具趣味性與吸引力。課程研發組教師開始了密室升級版——秘境探索課程的研究。
(二)依托信息技術,運用知識,伙伴協同參與,指向問題解決
第一,整體介紹。學校秘境探索課程是將學科核心素養、校園文化、校本資源、校園環境、本土資源以及特色密室模式有機結合,使整個校園都變成了秘境,學生以求知者的身份在校園中探秘、游戲、學習、博弈,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第二,主題項目。一是“秘境探索·木”。2019年,學校開展的“秘境探索·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我們以航海家的旅行為劇本主題。學生們需扮演不同角色,運用所學的各種知識,在探秘中心展開博弈。如:調節花鐘中,守方根據數學《認識時間》、語文《花鐘》、科學《植物》的知識需要設置數字,觸發程序,啟動電機裝置,同時播放不同的音效。攻方通過調整時鐘,啟動觸發,將花苞伸出葉片保護,打開花瓣。讓學生以更加趣味的方式學習,使學習不再那么枯燥。同時,智能化的游戲環境設計還能充分鍛煉同學們的團隊協作能力,實現多方面發展。挑戰結束后,守方同學還可以通過攻方同學的體驗反饋,對謎題進行升級和完善。二是“秘境探索·紙”。2021年中,學校開展的“秘境探索·紙”跨學科主題學習中以尋找消失的卷軸為核心任務,以紙藝學習中心、Y次元探秘中心、漢水流域地圖等多處校園場所為學習空間,探尋紙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同時將紙藝青銅器與開源硬件相結合打造出立足本土文化的跨學科學習。學生通過制作編鐘、青銅鼎、刀劍等紙藝作品,了解漢水文化,并將振動傳感器、MP3模塊、喇叭、光線傳感器和舵機等開源硬件進行編程組裝,讓刀劍發聲,敲擊編鐘能彈奏樂曲,鼎能發光并進行語音交互等使青銅器“活”起來。三是秘境探索·醫。學校開展的“秘境探索·醫”跨學科主題學習中,以無法到達校園時,如何建設與管理智能藥園為核心任務,結合數學、科學、美術、信息技術、勞動等多種學科,佐以藥學、史學、文學、醫學融于一爐,課程從規劃土地開始,制作標識、選擇藥材品種、種植觀察、中草藥炮制......全都交由學生進行規劃管理。同時在種植環節與物聯網課程高度融合,學生運用傳感器與物聯中樞,設計和搭建簡單的物聯系統原型,體驗其中數據處理和應用的方法與過程。能夠根據氣溫、濕度調節等簡單問題,自主確定解決問題的需求和數據源,主動獲取、篩選、分析數據,從而解決問題。四是秘境探索·茶。學校開展的“秘境探索·茶”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我們以茶圣陸羽所書《茶經》為主線,以如何解決傳統泥膜制作復雜,不易保存、不易上手等弊端為核心任務。本著“傳承、弘揚、創新”的理念,將茶文化、瓷器、以及3D打印結合在一起。課程中學生既能博古了解茶的秘密,也能通今運用3D打印技術改善瓷器的制作工藝,乃至運用3D打印技術完成屬于自己的“陸氏二十四器”。讓學生能夠從新的角度去了解中華民族燦爛歷史。
第三,課程管理。跨學科學習首先需要教師對學科知識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有能力進行更高水平的指導,所以扎實專業的學科骨干教師成為課程的主要實施者。這些教師組成的課程團隊利用教研時間設計跨學科學習主題方案、學習任務單、項目推進表等指導課程科學、有效的實施。課程授課既面向特色社團學生即漢水紙源、人工智能·啟源社團,實施間為周五下午(3.30-5.00)、周四下午(2.00-3.30),也面向關鍵年級(學段最高年級)全體學生即三年級、六年級,實施時間是周一至周四下午(4.30-5.30)。
二、“慧”用數據,綜合評價,提升課程效果
(一)多維評價,客觀全面
根據學生在真實探秘情境中的表現,開展自評、師評、同學互評多元評價,對學生在“情感態度、遵守規則、觀察思考、關聯運用、團結協作”等不同維度進行即時性評價。
(二)數據支撐,真實有效
在教育云平臺上開發了秘境探索評價版塊,教師通過手機登錄,可以直接對學生的探秘過程進行觀察、記錄與分析(學生在探秘過程中是否情緒愉悅積極參加,是否能遵守活動規則表現文明,是否能做到傾聽、觀察、思考,尋找闖關線索,是否能關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是否能與游戲伙伴團結協作);活動后結束后開展學生自評和互評,通過對話交流增強學生自我總結、反思、改進的意識和能力,這種協商式評價尊重了學生的人格,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同時每一次探秘活動后,我們會關注學生典型行為表現,評選出“闖關小勇士”。另一方面,學生探秘活動結束后,我們通過教育云平臺為學生推送相關謎題,我們重建試題屬性,讓謎題的內容指向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考察,強化素養導向。學生需要結合探秘活動獨立完成線上答題(在游戲中,有的謎題可能是團隊合作完成,通過答題則可以檢測學生是否真實掌握相關知識),這樣的探秘游戲就不僅僅是一場游戲,更是一次學習的過程。
(三)數據分析,精準畫像
教育云平臺數據中心會結合兩個方面的評價對學生進行“畫像”,我們充分發揮評價的檢查、診斷、反饋和激勵功能,基于證據的評價,既讓學生看到探秘成果,同時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整體提升。學生在第一次探秘后都期待第二次、第三次,這樣的過程也是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在這樣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真實發生的進步,積極探索增值性評價。
作者:朱勝 趙謙
來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優秀案例